166


    166
    这笔钱,以这个年代的工资水平,全家老小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挣不来!
    这无疑是让崔绿真高兴的,可高兴没多久,她又不大开心了。
    “田叔叔,这种药一个季度卖这么多,那生病的人有这么多吗?”
    田广峰叹口气,事实是,能买到莲花透骨胶囊的人只是患病群体的万分之几,只有北京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职工干部们才有这么“幸运”
    。
    相对于他们从华北平原几个省份调研的数据来看,平均每一百个患者里,只有05人能吃上他们的药。
    这还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平原,其他广大的中部地区,西部地区,那恐怕为零!
    幺妹吓得“呀”
    一声,相当于每两百个病人里只有一个能吃上药。
    “为什么还是买的人这么少呢?”
    说实在的,杨师长的要求在那儿放着,一盒胶囊的价格还不够买两斤肉呢。
    放在一个绝症患者身上,别说少吃两斤猪肉,他们也压根吃不下!
    田广峰叹口气,“一是咱们产量有限,胶囊工艺不成熟,原药材产量也有限。”
    建国后到现在,医药行业的水平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,尤其那荒废的十年导致制药工艺停滞不前。
    说难听的,美国人日本人三十年前就在用的工艺,目前国内还在用。
    用着别人已经抛弃的工艺,效率自然高不起来,产量有限,能买到的人也少。
    “尤其是咱们的软酸胶囊需要一种明胶,国内提取技术不行,现在咱们都是从台湾进口。”
    “明胶?是做果冻的吗?”
    “对。”
    田广峰一愣,据他所知,果冻是国外食品,她知道?倒不是说看不上大河口小地方,而是他闺女田恬也是上个月听去过香港的同班同学说的。
    幺妹知道他的困惑,解释道:“我是书上看的,叔叔那咱们能自己生产明胶吗?”
    田广峰蹙眉,这正是他最近在考虑的事儿,他曾经在领导班子会议上说过好几次,想要学着外国人把明胶提取技术学过来,以后都不依赖进口。
    不然好好一款救命药,因为技术被人卡脖子,生产跟不上,每一天不知有多少人死于这个病。
    可厂里的大部分领导都是老顽固,因循守旧没有进取心,觉着不就小小一个胶囊壳嘛?进口就进口呗,反正价格又不贵,要学人家技术光学费就够进口几年用的,学会还得开厂吧?到时候又是个无底洞!
    与其把这钱投进去,还不如好好改进生产线。
    甚至,有些人还觉着“物以稀为贵”
    ,救命药哪能患者要多少就生产多少?不紧着点儿,钱怎么来?说到这儿,少不得又要埋怨田广峰把药价定太低了,这么好的药怎么说也该卖十块八块一盒,因为它能救命啊!
    一条人命还不值十块八块的?
    田广峰既是领导,也是商人,看着一批又一批药方一上市就卖光,白花花的钱进账,说不心动是假的。
    可他还有底线,他还记着岳父的嘱托,还记着岳父知道自己生这个病那几个月,全家老小的伤心和绝望。
    现在,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也跟曾经的他们一样,绝望,深深的绝望。
    所以,他十分强硬的压下大家想要涨价和限量生产的意见,别人自然也就不可能买他的账,想要学外国人的明胶提取技术?想得美!
    他虽然啥也没说,可幺妹知道,又是大人那些勾心斗角的事,她也不想掺和,只是奇怪的问:“那第二个原因呢?”
    这下,田广峰更是苦笑连连。
    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,只要效果好,名声总会传出去的,不愁没人买。
    可这是救命药啊,不是酒,早喝晚喝无关痛痒,患者能早一天吃上救命药,就能少死几个人,能挽救几个家庭!
    “如何打开知名度,这是个问题。”
    田广峰叹口气,“要是能做到双黄连藿香正气液那样的家喻户晓就更好了。”
    老百姓生病了,都能知道自个儿对症配药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